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36946|回复: 200

[保险] 【今日保险】我们对储蓄/投资/保险产品究竟了解多少?--警钟敲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6-9-2006 13:42: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strong>[转帖]</strong></p><p><img height="15" alt="" src="http://www.zaobao.com/images1/zao.gif" width="15"/><br/>&nbsp;&nbsp;<a href="http://www.zaobao.com/#guandian" target="_parent"><font color="#ba0100"><b>观点 &gt; <a href="http://www.zaobao.com/yl/yl.html" target="_parent"><font color="#ba0100">今日观点</font></a></b></font></a><a href="http://www.zaobao.com/yl/yl.html" target="_parent"><font color="#ba0100">今日观点</font></a><a></a> &gt; <a href="http://www.zaobao.com/yl/yl.html" target="_parent"><font color="#ba0100">今日观点</font></a>&nbsp;&nbsp; <font color="#ba0100">2006-09-26</font><br/>&nbsp;</p><p><strong>《消费者保护网须大一点》</strong></p><p>  最近,本报接连收到读者来信投诉说,<font color="#b822dd">几年前购买或签约的金融或保险类产品,不但得不到销售员当初描绘的丰厚利息,甚至连本金都可能不保</font>。作为消费者,他们的愤怒在信中溢于言表。 </p><p>  即使从中立者的角度,也不能不说他们投诉有理。例如,给小孩购买长达21年的储蓄保单,图的就是本金翻番,可作孩子升学之用,岂料投保十余年后才被告知,要看经济情况而定,否则,即使期满也只能拿回本金再加一丁点利息。如此一场大失所望的空翘盼,难怪投保人要投诉到报章来。虽然所涉金额从数千元到三两万元不等,并不很大,但是,正因为这些投诉者是中低阶层民众,他们所受的实质伤害,也就绝对大于<strong><font color="#ee1169">业者</font></strong>所能感受,而他们的弱势处境,有关方面更有必要积极关注。 </p><p> <font color="#2b2bd5"> 按照政府原先规划,今年便须检讨已经实行三年的《保护消费者(公平交易)法令》。如今,显然必须认真来把消费者保护网再做大一点,研究如何尽快将金融、银行、财务规划和保险方面的交易都纳入公平交易法,而不是只归《银行、保险、证券与期货法令》和《财务顾问法令》的约束。</font><br/>&nbsp;</p><p>  商业发达,各种产品日新月异而且复杂,如果仍把上述投诉归咎于消费者没有负起“购者自慎”(caveat emptor)的责任,或认为错在消费者“知识不足”,恐怕人心难服。<font color="#c211ee">连银行里原本普普通通的“存款”,名堂都弄得五花八门,多少人有义务须认识清楚?</font>这些花样百出的产品,捆绑种种投资条件,再以所谓的高利息打动客户,结果,存款成了诱饵,也就难免日后纠纷了。从2004年起,消费者协会就收到不少有关银行、金融、保险服务的投诉,而投诉者甚至说不清买的究竟叫做什么东西。到了去年,投诉就更多了,据报道,超过1000起,<font color="#ee1169">主要的共同点不外是:销售员一味要把配套卖出去,只提投资回报,不说风险在哪。</font>这些投诉,不受公平交易法保护,而与金融相关的法令,又没涵盖这类交易行为,消费者的困境,令人感慨。<font color="#3809f7">尽管金融管理局早在1990年初期就实行“冷静期”的规定,与保险挂钩的单位信托基金,必须履行14天的冷静期,而纯粹的单位信托基金,也从2003年的7月起实行7天冷静期规定,容许客户在冷静期内撤销交易,但是,显然还不足以保护消费者免在误解或被误导下吃了暗亏。 </font><br/>&nbsp;</p><p><font color="#f70968">  今年初,金管局展开暗查,发觉<strong>100名</strong>财务顾问当中,向客户解释投资风险的只有<strong>65人</strong>。所谓财务顾问,是财务顾问法令下的专业职称,有执照,受法令规定作业标准,但是,连他们的表现都尚且如此,其他销售人员就更不堪想象了。</font><br/>&nbsp;</p><p><font color="#9900ff">  固然,新加坡为经济持续发展,必需维持亲商环境,然而,商家与消费者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再加上国人长期依赖强势政府主持公道,消费者运动不比其他发达国家,因此,只要政府稍微兼顾不周,消费者处境就非常不利。</font>举一简单例子,金融、保险产品越来越复杂,却往往只有密密麻麻的英文说明,这对于使用华文的众多中老年人、家庭妇女,便非常不公平。事实上,他们恐怕也不晓得去年已新设立了金融业争议调解中心,可以低收费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途径,解决他们跟金融机构之间的纠纷。 </p><p>  就目前情况看,双管齐下促进消费者运动和加强立法,并不多余。<font color="#c211ee">一方面,需要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现况,让消费者更容易维护自身权益,另一方面,要建立“纠错”和惩戒机制,使市场更加健全。</font><font color="#f70909" style="BACKGROUND-COLOR: #e6e61a;"><u>业者其实应该积极配合,须知道,消费者所投诉的,不论是保险还是存款,原本都是对双方有利的好东西,如果因为业者的轻忽或私心,而把好东西变成坏事情,那就太可惜了。</u></font></p>[em07][em07]
发表于 26-9-2006 21:57: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p>9月19号的straits times 上面已经报道过了,主要有些中介没有把</p><p>ILP和whole policy给顾客说清楚,还有BI上的数据只是过去的数据,对将来没有影响</p><p>我的客户我一般都在提供投资性保险,都先说明一切投资上的风险都是顾客自己承担的,短期来看也许会有损失,长期来,回报会比定期存款多,而且可以抵消通货膨胀--这都是MAS规定要解释给顾客的阿</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6 22:08:04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9-2006 16:23: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p>针对保本基金和储蓄保险:</p><p>业者A &lt;==&gt; 中介/代理员/销售人员 B &lt;==&gt; 客户 C</p><p>C 应该注意,</p><p>B 作为专业人士也提醒到了,</p><p>但10多20年后 (不是短短3年、5年),A 提供 C 的东西就是不如当初的计划书那么漂亮,甚至低于C 留在相应的户头中累积的本金额度,你让 C 如何接受?即便B 当时解释的很详细透彻了 ... ... 作为A 难道没有任何责任?其不该检讨一下整个运营、投资方向及策略等有何不妥吗?... ...</p>[em06][em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9-2006 20:49: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2">其实我个人认为关键是投资者没有把whole life policy,Endowment和 investment link policy(ILP)的目的区分清楚,</font></p><p><font size="2">whole life policy,</font></p><p><font size="2">正如中文而言是人寿保险,本质目的是<u>确保你的生命安全</u>,不至于因为你的生命安全问题给你的家属带来财政负担,他不是用来赚取利润的,所以想用这个来投资的话是不太行的通的,因为虽然你可以有一定的回报或者所谓的 cash value,但剩下的用来花在保险费用上了</font></p><p><font size="2">其次whole life policy又分为participate(参与性) 和non-participate(非参与性),非参与性的没什么利润可言,而且和公司盈利没有关系。参与性的是和公司利益直接挂钩,公司如果那年盈利,他的利润一般扣除成本(比如,中介的佣金,公司的租金,员工的工资,然后会给一部分给保险持有者(insurance policy holder),然后给股东,不过具体比例是中介不知道的,所以会出现楼上的问题,但只要计划书上没有提保证多少多少的回报,保险公司是不会承担责任的</font></p><p><font size="2"></font></p><p><font size="2">Endowment,</font></p><p><font size="2">也是一种人寿保险,不过是<u>长期定期储蓄性质的</u>,如果是20年的期限,只有到第20年才能拿钱,而且每次交的定期保险金会比较多,一般用与为小孩上大学所存的定期储蓄保险</font></p><p><font size="2"></font></p><p><font size="2">ILP(investment link policy)</font></p><p><font size="2">一种投资性的保险,所以已<u>投资为目的,</u>他和whole life的participate policy很相似,不过</font><font size="2">相对于whole life insurance policy而言,ILP更具有潜在的长期回报,当然也会有潜在的短期亏损,因为他的投资部分直接和投资的基金挂钩,所以他的利润分配会比whole life透明的多,不过因为基金都是有一些专业的fund manager(基金经理)管理,所以回报一般会比自己拿钱投资来的稳,而且风险会相对自己投资小(如果10年内那个基金经理一直亏钱的话早就被炒鱿鱼了)</font></p><p><font size="2">所以个人而言,要有一个意识就是:<u>买保险最好知道是什么目的,没有一个保险是万能的 </u></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7 20:53:01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0-2006 09:36: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p>[报章文摘]</p><p><img height="15" src="http://www.zaobao.com/images1/zao.gif" width="15" alt=""/>
                <a href="http://www.zaobao.com/#guandian" target="_parent"><font color="#ba0100"><b>观点 &gt; <a href="http://www.zaobao.com/yl/yl.html" target="_parent"><font color="#ba0100">今日观点</font></a></b></font></a> &gt; <a href="http://www.zaobao.com/yl/yl.html" target="_parent"><font color="#ba0100">今日观点</font></a>&nbsp; <font color="#ba0100">2006-10-16</font>
        </p><p><strong>9月份《联合早报》读者关心的课题<br/>保险却不“保险”的经验与教训</strong>
        </p><p>  2006年9月份,《联合早报》交流站共收到读者来函、电邮和传真327封,另收到各有关当局答复与回应33篇。在同个月里,交流站发表了110封读者来信。33篇答复和回应也全部发表。 </p><p>  9月份承接了8月份一些课题的余緒,如新移民课题,继续有零星的投函。不过,9月份也出现了一些新课题,包括陪读妈妈更新居留申请条例细则的修改、教师节送礼、内阁资政李光耀的“边缘化”谈话引起的回响,以及同<strong>保险及银行投资产品</strong>有关的申诉等。<font color="#0909f7">其中,保险课题突然升温并占据了首位,成了9月份最热门的课题,交流站共收到18封有关来函,同月刊出了8封。 </font></p><p><strong>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的保险  </strong>
        </p><p>读者来函:18封 </p><p>   <font color="#0909f7">保险,对一般读者而言,应该是很熟悉的东西。然而,事实上,很多人对自己所买的保险其实只是一知半解。</font>这从9月份的读者来函可见一斑。 </p><p>  所谓无巧不成书,整个同买保险有关的课题,其实是从8月份刊出的一封投函引起的。那封投函的作者蓝建莹申诉的是星展银行的<font color="#ff0066">“红包特惠”</font><font color="#ff0066">定期存款</font>。9月4日,读者陈美兰的投函说,她也遇到类似的情况。5年前,她在该银行存入8000元,为期5年,当初所得到的印象是本金保障,而且每年还有丰厚的利息。但5年期满时,结算一下,实际所得只是79元。陈读者因此吁请人们开银行投资户头要特别小心! </p><p>  9月23日,读者吴素凤诉说了在宏茂桥的储蓄银行分行的同样遭遇。她称,5年前,她开了一个为期4年的成长户头,“红包特惠”(Hong Bao Special)。服务员说,第二、三及四年分别收到本金的3.88%利息,到投资期满时,也可拿回本金。她于是签了合同,存入5000元。今年1月25日期满,非常惊讶只取回4467元9角,不是本金5000元。 </p><p>  这些读者的申诉,至今并没有得到星展银行和邮政银行的回应。不过,却引起其他读者的共鸣。9月14日,读者林德莲的来函呼应了陈美兰的故事,她指出,除了银行的所谓“本金保证”存款计划,保险公司也有类似的产品。她在1993年为儿子买了一份<font color="#ff0066">教育保单</font>,保险代理不厌其详地保证,21年后到期时,能拿回本金及可观的红利。然而,不久前她再提出同样问题时,所得到的答案却是,到时不能肯定可以拿回本金,能拿回多少看保险公司的投资结果而定。</p><p>  9月16日,区佩芬的来函揭示了另一个实例,她说:“在1994年我为女儿购买了一份‘幼儿储蓄保单’。当时她9岁,这笔钱是为了她以后升学之用。当时代理员告诉我,在缴付保费的7年过后退保,就可得回相等于付出的保费。在保单说明上也有此声明。今年我的孩子已达21岁,并已升上大学,心想该把那笔存了十多年的保单结束,以供她的大学学费。一问之下晴天霹雳,我总共付出1万2604元保费,如果现在退保,却只能拿回9552元,亏损3052。” </p><p>  9月26日,黄淑珠来函说:“我先生在1990年(当时40岁)为自己和女儿(当时3岁),各买了为期21年的AIA储蓄保单。以备将来女儿的教育和本身养老之需。当时代理员说21年期满后,能拿回保金加累积红利。我们的保金一份是3万元,加上累积红利21年后能拿回6万多元。”但最近她向保险公司询问时,得到的是另一个答案,说21年期满时,不可能拿回6万多元,只能拿回3万多元(就是本金加一点)。因为有没有红利要看整个股市和经济情况而定。 </p><p>  9月26日, 陈肇南的投函说,2000年8月,他领取公积金后,在AIA美国友邦保险一名经纪游说下,投资美国友邦环球股票基金与美国友邦美国股票基金。2005年6月至10月,因需要钱为太太医病(她中风),而把美国友邦环球股票基金卖掉,输了5000多元。 </p><p>  相信很多人都有与以上几个读者类似的经验,有些人可能已经发觉了,有些则很可能还不知情。究其原因,就是一般公众人士对这类保险产品认识不够,他们多数是在被销售员说动的情形下购买了产品,殊不知,这些保险其实都是同<font color="#f70968">投资基金</font>有关连的,而投资基金的表现不一,保户每年交一定的保费,期满时能拿回多少,很大程度上就得看投资结果。 </p><p><font color="#0000ff">  我们相信,造成这种保户认知上的不足的可能原因之一,是保险公司销售员在的解释不够完整和透明。这是有必要设法改善的,否则将会影响人们对购买保险的信心。</font>
        </p><p><font color="#333333" style="BACKGROUND-COLOR: #f7f709;"><strong>  保险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汽车要保险,寿命、医疗等也得有保险,因此,这方面的公众教育也显得特别重要。9月份有关保险的申诉和讨论,在一定程度上相信有助于读者了解,买保险至少须事先确定,要买的保单是否同投资有联系。</strong></font>
        </p><p><font color="#0938f7">  随着人口的老化和医药费的上涨,与医疗健保有关的保险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不过,很多人似乎对这方面的知识也很缺乏</font>。一些读者的来函便凸显了这样的问题。很多投保者很可能就不知道有所谓<strong>“保单年”</strong>这回事。9月21日刊出的郑珊俊女士的来函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p><p>  郑女士说,她从1990年起就投保健保双全Medishield Plus A,算起来至今共支付了1万1308元的保费。今年6月20日她动了右眼白内障手术,全部费用3900元。索赔不获批准,理由是账单3900元,没有达到4000元或以上,不能要求赔偿。7月2日她又再住院做同样的手术,这回是左眼,同样也是3900元。医院替她提呈赔偿申请,英康又回信说不合格。 </p><p>  照理,郑女士的两张医院账单合起来数目就超过4000元,可以索赔。她所不知道的是,她的保单年的终止日期是6月31日,只有在同一个保单年的账单可以累积计算,不能跨年计算。这是保险业界的做法,有读者觉得太不合理了。9月26日,读者王和源因此表示,健保索赔计算法应检讨。他指出,像上述个案,付了1万1308元保费,两个星期内的医院账单是7800元,只因两次入院是在不同的保单年份,一分钱都不能索赔,那么就失去保险的意义。 </p><p>  他说:“健保制度是要协助人们分担高昂的医药费,我认为,保险索赔的条规应该是让人们可在他第一次入院的12个月内来计算他的累积账单是否超过扣除额,而不是以保单年来计算。”</p><p>  卫生部的回应表示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和建议。 </p><p>  ... ...</p><p>&nbsp;&nbsp;&nbsp; ... ...</p><p>&nbsp;</p>[em07][em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0-2006 11:49: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的原则是保险和投资分开。比如我现在拥有20年期的人寿保险,我不买终生人寿保险,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上次有报纸说NTUC的TermLife最便宜,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我还有所谓的Endowment,是比较保守的储蓄,是为了小孩教育费用的。然后就是纯粹的医疗保险。我的投资都是单独做,我不喜欢买保险公司的ILP,主要是风险高,同时选择范围小,既然风险一样,为什么不自己做投资?</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0-2006 13:56: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p>还是听听专家的意见吧 ... ...</p><p><img height="15" src="http://www.zaobao.com/images1/zao.gif" width="15" alt=""/>
                <a href="http://www.zaobao.com/#xinwen" target="_parent"><font color="#ba0100"><strong>新闻</strong><strong> &gt; </strong><a href="http://www.zaobao.com/sp/sp.html" target="_parent"><font color="#ba0100"><strong>新加坡</strong><strong>&nbsp;</strong>2006-10-18 </font></a><strong>&nbsp;</strong>2006-10-18 </font></a><strong> &gt; </strong><a href="http://www.zaobao.com/sp/sp.html" target="_parent"><font color="#ba0100"><strong>新加坡</strong><strong>&nbsp;</strong>2006-10-18 </font></a><strong>&nbsp;</strong>2006-10-18 </p><p>● 龚慧婷 </p><p>  买了“保险”,却没有“保障”,上个月,有18封早报读者来函,申诉买保险或投资“货不对办”,不但取回的红利比预期少、有些连本金也无法整数取回。 </p><p>  消费人协会在今年九月份,就收到了27宗有关保险行业的投诉。在2005年和2004年全年,则分别收到544和759宗有关投诉。   </p><p>  日前,《海峡时报》也报道,有一对陈姓老夫妇,在1988年,向东方人寿保险购买两份18年的储蓄保单(endowment policy),在18年内付了大约3万4200元的保费,却只取回大约2万8600元。 </p><p>  在接受本报询问时,消协理事长谢成春说,如果年纪较大的消费者的原意是投资,最好不要选择购买保险,因为保险的保费,是随着年龄增加的。 </p><p><strong>很多投保人不清楚 </strong></p><p><strong>自己买了什么样的保险</strong>
        </p><p>  拥有审计保险公司经验的KPMG合伙人兼审计师洪振诚受访时则认为,很多时候投保人并不清楚自己到底买了什么样的保险。 </p><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00;">  洪振诚说:“保险分很多种。尤其是“人寿保险”就分成供保障用途的“纯保险”,还有加入储蓄和投资成分的不同配套。”</font>
        </p><p>  <font color="#ff00ff">定期保险</font>(term insurance)和<font color="#ff00ff">非</font><font color="#f709f7">分红保单</font>(non-participating policies),主要<font color="#222222">是以保障为重点的基</font>本保单,并不派发红利(bonus)。</p><p>  购买<font color="#ff00ff">分红保单</font>的保户,除了可享有基本的保险保障以外,还可获得保险公司根据投资回报所派发的红利。   </p><p>  最近越来越受欢迎的<font color="#f709f7">投资联结保单</font>(ILP),在初期,大部分的投资额通常是投入单位信托投资,小部分则是保险的费用。<font color="#0938f7">但随着保户年龄增长,保险费用会逐年增加,到某个年份会超越投资的部分。 </font></p><p>  <font color="#ff0066">保户可根据各自的需求购买保险</font>,但<font color="#ff0066">回报越大的保险,风险也越大</font>。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必须明白其中存在的风险,多发问并了解自己购买的产品的特质,例如它是否是纯保险、纯投资,还是加入了投资成分的保险,不要盲目地去购买回报最高的投资。 </p><p>  据了解,有时,银行职员和保险代理,为了招徕生意,往往只讲好,不言坏,容易引起误解。 </p><p>  洪振诚认为,培训能确保保险代理员传达正确的信息。保险公司投入不少金钱和时间,培训员工,确保他们明白售卖的是什么产品,一些保险产品相当复杂,因此需要更多培训。 </p><p>  安盛保险(AXA)亚洲财富管理总裁夏国礼(Gary Harvey)表示,为确保不同的理财专家提供大致相同的理财意见,公司内有一组专门的研究人员,对市场上的所有产品进行研究,再由理财专家去为客户提供咨询。 </p><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00;">  谢成春认为,货不对办的情况之所以会出现,双方或许都需要负点责任。消费者可能没看清楚,但保险业者或许也没解释明白。</font>
        </p><p>&nbsp;&nbsp;&nbsp; 消协的做法是,他们会研究投诉者提供的文件和实际情况,然后和保险业者商量,研究是否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p><p>  谢成春说,在他们处理过的一些个案中,如果发现是保险业者或代理的问题,一些保险业者就曾作出妥协和赔偿。   </p><p>  消协也提醒消费者,为子女购买<font color="#ff00ff">储蓄保单</font>时,家长必须意识到,派发的红利,是根据市场情况而定,并非固定的。  </p><p>  以<font color="#ff00ff">医药保险</font>来说,消费者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什么疾病和治疗是受保的,什么不是,赔偿又是如何计算等。 </p><p>  消协希望,保险公司能在为消费者提供投资意见时,发挥专业精神,告诉消费者适当的投资配套。例如,如果消费者的目的是投资,就不应该硬要他们购买同投资挂钩的保险。 </p><p>  谢成春也呼吁消费者,要求保险或投资代理,提供一页的收益表,清楚列明他们需要付的保费和当保单到期时,所能获得的回报。消费者必须仔细研究,决定投资是否符合效益。</p>[em07][em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10-2006 10:21: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height="15"></td></tr></tbody></table><table class="c3"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10" border="0"><tbody><tr><td><img height="15" src="http://www.zaobao.com/images1/zao.gif" width="15" alt=""/>
                                        <a href="http://www.zaobao.com/#caijing" target="_parent"><font color="#ba0100"><b>财经 &gt; <a href="http://www.zaobao.com/cj/cj.html" target="_parent"><font color="#ba0100">早报财经</font></a></b></font></a> &gt; <a href="http://www.zaobao.com/cj/cj.html" target="_parent"><font color="#ba0100">早报财经</font></a>
                                        <font color="#ba0100">2006-10-26</font></td></tr></tbody></table><p><strong>《本地组合式存款 两成表现令人失望》</strong></p><p>● 罗文燕 </p><p>  在本地银行发售的组合式存款(structured deposits)当中,今年到期的大约有两成的表现令人失望,其余大部分固然让投资者得到高过定期存款的回报率,达到最高预期回报率的产品却似乎不多。 </p><p><font color="#0000ff">  所谓“令人失望”,可包括组合式存款只取得最低回报率、没有回报可言,或表现低过银行本身的期望。这是本报向三家本地银行调查后所得出的结论。</font>在截稿时,另一家推出不少组合式存款的银行、渣打银行并没有回答询问。 </p><p><strong>股市低迷 </strong></p><p><strong>组合存款受落</strong>
        </p><p>  在存款利率低迷的环境里,组合式存款近年来日益受欢迎,业者估计本地散户在这个产品的投资总额达<strong>数亿元</strong>。然而,不少投资者近来开始对组合式存款的回报欠佳表示不满;有些是在不了解这个产品的情况下投资,因而觉得货不对办。 </p><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00;">  <strong>组合式存款</strong>一般上保证让投资者在到期日至少取回本金,其回报率通常跟股票、股市指数、利率、商品等资产的表现挂钩,所以投资者可能赚取比定期存款更高的回报,但回报率也有可能比定期存款更少或甚至只得回本金。</font>
        </p><p>  这种原本为<strong>富裕客户</strong>量身裁定的产品,在数年前开始“<strong>大众化</strong>”。星展银行(DBS)是率先在散户市场积极售卖组合式存款的银行,华侨银行(OCBC)、大华银行(UOB)和渣打银行接着也开始在这个市场活跃起来。 </p><p><strong>今年已有37组到期</strong>
        </p><p>  今年至今,三家本地银行共有37个组合式存款到期,其中18个是星展银行的产品。</p><p> &nbsp; 银行售卖组合式存款时,通常会向客户预示可能得到的最低和最高回报率,但星展银行表示其产品都没有为回报率设定顶限,银行也没有向客户预示预期回报率。 </p><p>  星展银行发言人说:“在今年到期的组合式存款当中,许多达到客户和银行的期望,而其他的表现比预期中更好,只有<strong>15%</strong>的组合式存款表现<strong>比我们预期中更差</strong>,而这主要是因为投资期间的市况不好。” </p><p>  发言人不愿表明上述产品的回报率,只表示“18个今年到期的组合式存款是在不同时候面市,投资期和相关资产或指数不同,报价货币和表达的市场观点也不同。因此,它们的回报率自然不同;有些取得高过现行存款率数倍的回报,也有一些令人失望的回报。” </p><p>  她补充,今后的市况可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回报率。“实际上,目前的<font color="#f709f7">名义利率</font>比三四年前高,组合式存款和其他投资应该自然可望在接下来的市场周期取得更高的名义回报。” </p><p>  华侨银行今年有14个组合式存款到期,表现都是跟外汇货币挂钩。其中11个是投资期一年的A1组合式存款,最低保证利率介于0.5%和1%,投资者在最好的情况下可取得<strong>5.5%</strong>的常年利率。 </p><p>  华侨银行集团财富管理主管陈奚茪说,六个新元报价的A1存款让客户赚取1%到3.5%的利率。除了一个给予1%常年回报率的产品之外,其他的回报都比当时的12个月新元定期存款利率(1.7%)更高。 </p><p>  另外五个美元A1存款的表现比较好,都取得<strong>5.9%</strong>的一年回报率,比当时的12个月美元定期存款利率(3.65%)更高。这个产品的最低保证利率是1.4%,最高可得回报率是8.15%。 </p><p>  华侨银行另三个今年到期的组合式存款,只给予0.5%的最低保证利率或没有回报可言。 </p><p>  大华银行发言人说,富裕大众和散户客户对大华银行组合式存款的反应良好。在该银行今年到期的五个组合式存款当中,三个达到最高的预期回报率,即<strong>3.58%至3.8%</strong>的常年回报率,另一个取得超过<strong>4%</strong>的有效常年回报,只有一个给予最低的保证回报率。 </p><p>  <font color="#3300ff">尽管本地存款利率已经提高,散户对组合式存款的需求似乎不减。</font>大华银行认为,客户对银行近期推出的组合式产品的正面反应,显示他们认同这种产品可能给予的回报,银行也是基于客户对较早产品的积极反馈而推出新产品。</p>[em07][em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10-2006 16:29: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lass="c3"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10" border="0"><tbody><tr><td><img height="15"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zaobao.com/images1/zao.gif" width="15" style="CURSOR: pointer;"/>
                                        <a href="http://www.zaobao.com/#caijing" target="_blank"><font color="#ba0100"><b>财经 &gt; <a href="http://www.zaobao.com/cj/cj.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ba0100">早报财经</font></a></b></font></a><a href="http://www.zaobao.com/cj/cj.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ba0100">早报财经</font></a><a></a>&nbsp;<font color="#ba0100">2006-10-29</font></td></tr></tbody></table><p><strong>《你也“误信”了银行与保险代理?》</strong></p><p>● 许丽卿 </p><p>  最近有不少读者在报章投诉“误信”银行或保险代理的话,投资在长期固定存款(组合式存款)或购买长期储蓄或教育保单,在期满后却得不到预期的回报率,只能拿回本金,有些甚至蒙受亏损。 </p><p>  对于这些投诉,<font color="#ff00ff">特别是关于组合式存款</font>,我很能理解。也觉得这种投诉现象会越来越普遍,而且相信在报章上投诉的只是冰山的一角,还有很多人还没发现自己吃了亏,或者吃了亏不好意思公开的大有人在。 </p><p>  我能理解,是因为我是<font color="#0066ff">固定存款</font>的支持者,时常会到银行更新到期的定存期限,而每一回,银行的职员总是要说服我放弃短期定存,改投资在组合式存款,尽管银行职员说破嘴皮,我每一回总是很坚定的拒绝对方。<br/><br/><strong>只强调“最高回报率”</strong><br/><br/>  银行职员采取的是<font color="#3300ff">死缠烂打</font>的方式,说什么短期定存(3个月至一年)很麻烦,到期了必须亲自到银行更新才能获得比较高的促销利率,否则也只能取得一般不到1%的存款利率,倒不如投资在一些回报率比较高的组合式存款……从头到尾,银行职员对产品的介绍<font color="#0000ff">只强调在“最高回报率”,</font>没有说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只可取得最低回报率或甚至没有回报可言。<br/><br/>  我是个“怕输”的人,每一次的定存期限只选择半年到9个月,只有在非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选择一年期限。因为现在银行竞争激烈,大家出尽各种法宝抢客,定存促销利率一个比一个高,当然不会将存款长期锁定,更别说要套牢3年半的组合式存款了。<br/><br/>  像我这种精打细算的财经记者,当然了解回报与风险是正比的金融基本原理。<font color="#cc00ff">近来银行大力推销的组合式存款,摆明就是以比市面上的定期存款利率为高的回报率来吸引投资者,那自然存在了一定的风险,不是单纯的存款赚利息那样简单。<br/></font><br/>&nbsp;&nbsp;&nbsp; 但有多少人,尤其是老人家了解这种组合式存款的回报率其实是与股票、股市指数、外币汇率、基金等表现挂钩?摆在他们眼前的一个事实是5%比3%高,而另一个事实,回报率也许可能比定期存款更少或甚至只得回本金,他们可能一概不清楚。<br/><br/>  <font color="#0909f7">不是说组合式存款不好,总觉得银行职员在推销这种产品时,必须找对对象</font>。我曾经亲眼看到一名70多岁的老太太到某银行准备将钱存进储蓄户头,柜台小姐没有马上帮她办理手续,反而乘机向她推销组合式存款。<br/><br/><font color="#3300ff">  柜台小姐跟她说:“我介绍你一种回报率比较高的存款,另一名同事会协助你办理手续……”在那老太太还来不及搞清楚什么是组合式存款的当儿,一名银行职员就把她带到另一边去。</font><br/><br/>  我不知道银行职员如何向这名老太太介绍组合式存款,但有一点可以相信的是,这名老太太肯定会被比储蓄,甚至是定存还要高的回报率所吸引,否则也不会有这么多读者投函报章吐苦水了。<br/><br/>  人们常说养老钱是“死水怕活舀”,来源固定但支出风险很大。因此,储蓄一直是老年人理财的首选方式,而将钱存在银行生利息,也自然是他们最原始的钱生钱方式,既安全又有小收益,老人家的生活也可以过得比较“保险”,但这必须确保老人家的存款方式不用冒一定的风险。<br/><br/>  如果老人家把钱放在一知半解的组合式存款,情况可能就不一样。当然,老人家也可能因组合式存款而取得比定存高数倍的回报。<br/><br/> <font color="#ff0066"> 组合式存款原本是银行专为富裕客户量身定制的投资产品,近年才开始“大众化”。</font>对于那些手头现金充裕,又想分散一些存款来进行投资的富裕人士,在银行理财专员专门为他们打理存款的情况下,这种组合式存款是相当恰当的,但是,对于一般公众,尤其是老人家,这种产品适合他们吗?<br/><br/><strong>国人理财不容乐观<br/></strong><br/>  无可否认,近年来,很多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公众已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储蓄收益,开始在投资理财的领域里跃跃欲试。可是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什么是“投资理财”?更何况是对着五花八门的投资产品,难免一知半解而不自知了。从最近报章接到一些读者关于投资理财的投诉,提醒了人们,<font color="#ff0066">一般国人的理财现状确实不容乐观,老年人的“夕阳”理财更加令人关注。 <br/></font></p>[em07][em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006 00:35: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得找时间将购买的保险产品,还有银行的投资定期等倒腾出来捋捋顺。想当年稀里糊涂买了不少,都快忘记是做什么用的了[em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